正确认识双清包税

2025-07-07 20:00

正确认识双清包税


首先我们需要先了解基本概念,“双清包税”包含“双清”和“包税”两个内容。

“双清”指的是出口贸易中包含“出口国报关”和“进口国清关”两道越过关境的手续;

“包税”则指的是货物在双清过程中所产生的清关费、关税、手续费等一切费用全部由货代承担。

跨境实务中所说的“双清包税渠道”一般是指“相关税费已包含在国际运费中”的意思。


关于双清包税渠道产生的缘由,我这里就不打算细说了,个人觉得这不是读者重点关心的问题,无非就是跨境电商业务的强势发展,而从事跨境电商的商家往往可能是小型公司甚至是个人团队,这种既省事又便宜的模式当然会成为跨境电商卖家们的首选。有这样大的需求就会产生这样大的市场,一个行业飞速发展当然离不开商家、服务商和监管三方的“心照不宣”。


双清包税如何操作

一个产品在出口端和目的国进口端都可能会涉及关税(普通货物一般出口是零税率)。根据不同的产品归类税号,所涉及的关税率都会不同。因此很容易理解,在双清包税渠道上,货代如果想在打包价基础上赚钱,那么就更需要通过各式各样的手段来“降低他们代替货主承担的税”,税收降得越低,利润越大。双清包税永恒的核心矛盾在于:货代既要帮客户省钱,又要自己赚钱。理解这点对正确认识双清包税业务非常重要。


为了在“包税”下都能赚取利润,货代们通常会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 低报货值。800元的商品申报为100元,直接降低税基

  2. 拆分包裹。将大件货物拆开申报成若干小包裹,利用免税及通关便利的政策降低成本。

  3. 调整税号。将高税率的商品申报时按照更低税率的税号来申报。

  4. 伪造原产地。通过转口或者直接改变货物的原产属性以符合低税收政策或规避一些惩罚性税收条款。


双清包税与DDP成交模式


有趣的是,一些人为了让“双清包税”更好的被“正视”,会把这种渠道与传统贸易术语中的“DDP成交方式”混在一起谈。


DDP是 “完税后交货,英文是 “Delivered Duty Paid”,意思是从货主将货物实际发出后一直到货物完整抵达买家指定地址期间,无论是运输、清关还是税费都归货主卖家负责,而货代在这个过程发挥的作用就十分有限,责任也相对较小。比方说货物在路上万一出了啥意外,或者遇到恶劣天气耽误了,这些风险都将由货主自行承担,与货代无关。在DDP模式下,货主还要自行搞好目的国清关的一系列事宜,凡事都是自己处理和担责。


综上所述可知:

  1. 双清包税模式下,大部分风险都是货代承担。DDP的大部分风险都是货主承担

  2. 双清包税的主要风险来源于违规操作而导致的货物被监管扣押处罚,而这个风险默认是由货代承担的。

  3. 双清包税渠道下针对产品质量问题、认证问题和知识产权问题等方面的责任承担条款,是无论货主还是货代都应该尤其注意和事先列明的。

  4. 商家需要格外留心货运合同中是否有出现滥用贸易术语的情况,否则一旦出现纠纷,适用法律会发生改变。


02


双清包税的优劣势解读

双清包税渠道的优势就是把整个卖家履约过程中的所有复杂的国际物流和跨境清关流程和问题都简单化达成,而这种简单化的达成能进一步促进企业快速发展,让企业能够把主要的成本和精力放在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上,有利于快速抢占目标市场。


双清包税是货主与货代谈好的一口价ALL IN,全部事情都让货代处理,无论是进出口的报关主体,缴税主体,托运主体都不会体现货主的抬头,全是货代本身或转委托抬头。


这里同样有个重要的权责划分概念需要重点关注:通常情况下,进出口业务本身是由货主将商品直接销售给境外买家,过程中仅委托货代帮忙代理对接国际运输事宜,而在双清包税模式下,所有进出口相关的主体都不曾出现货主,那么货主与货代的关系将会从通常情况下的货运代理关系转变为货物委托关系。说人话就是货代在出口卖家的货物,而卖家是货代的上游,为货物提供方。这种关系的转变才是出口企业“双清包税”下的风险根源


双清包税会带来什么风险


“我们要相信,好处越明显的事物也会拥有与之相当的风险。”


▶️出口国这一端

  1. 买单出口违法。众所周知,买单出口就是专门买别人的报关单,把自己的货塞进这张单连同不知晓的其他货物一起出口,稍微保守点的就在报关单里加上你的货物的真实信息,起码查验到也是货证一致的。但本身买单出口就是违反《海关法》的行为了,当然,跨境电商卖家一般对此没什么主观故意,因为都是货代去买的单,自己本身没什么感观。


  2. 增值税补缴。这个很好理解,货主公司与货代之间已经不是纯粹的货运代理这种物流服务关系了,而货主公司又是境内把货交给货代的,那你说这是贸易呢,还是运输呢?这就说不清楚了,再加上货主公司不会按要求申报增值税和所得税,又没有出口记录,但又真实存在销售行为。一旦被监管到,税务局就只能把这种行为当国内销售处理了,要求货主公司按销售额的13%补缴增值税,即认定为卖了100万的货,增值税缴纳13万,甚至情节严重的还有罚金,一整个就是冤大头!


  3. 私账收款。由于货主没有自己抬头的出口数据,换哪个银行都不会帮其把境外收入结汇回公司公账的。那国内还要付货款、发员工工资呢,只能通过第三方支付公司打回来私账了,货款打供应商私账,要发工资就打法人私账,反正算好金额过日子,也不敢多打回来。不过各位试想,这么多私账收回来的外汇货款,法人和供应商都申报个税了吗,企业长期通过私人借款养着大帮运营人员,税务局真的追溯不到吗?时机未到罢了。


  4. 刑事牵连。这虽然属于小概率事件,但也是有发生过的。比如出口骗退税,货代联合报关行一起做出口退税,反正出口的所有单证他们都齐全,抬头也全部是他们的抬头,可货物是货主提供的,论起刑事案件性质来说,货主就是骗税链条的货物提供方,有嘴也说不清。再如出口通关时,商家的货是正常的普通货物,中间被人塞点其他敏感货、管制货,报关时却只报商家的普货,那一旦被抽查,商家就很容易被牵连走私


▶️进口国这一端
  1. 海关查封。这一点和出口的时候相似,双清包税大多都是集货申报,所有货物集中在一起发,按照一个提单来申报。一旦某个柜子的某批货物因为申报时存在低报或瞒报行为而被查验,其余的货物同样会被牵连


  2. 影响平台销售。由于卖家在进口国清关时没有用自己的IOR、VAT或EORI税号(不同国家不同)清关,而进口货权认定属于提供税号的清关方,因此导致商品在平台的上架销售受影响。当然这个在北美亚马逊体会不大,在欧洲的会高一些,比如货代采用自己的VAT为多个卖家清关,最终提供的IEN编码是大家混用的,这样也可能会牵连,不过最近这方面好像抓得更严格了,后续估计都需要卖家注册离岸VAT来清关。


  3. 销售国家强制追缴税。这个就针对本土店或者欧洲亚马逊最为明显了,没有用商家自己的VAT或者EORI税号来清关,在电商平台上产品是没有任何清关和缴纳进口税收的记录的,也没有进口增值税可以抵扣,货物销售后可能会受到当地税务部门的追缴。有些平台比如Shopify,还会在商家绑定的信用卡中直接划扣罚款,信用卡不够扣的还会从销售收入里划扣。